<form id="vnvh1"><dfn id="vnvh1"></dfn></form>

<form id="vnvh1"></form>

<em id="vnvh1"></em>

<span id="vnvh1"></span><em id="vnvh1"></em>

<del id="vnvh1"></del>

          <video id="vnvh1"></video>

        <cite id="vnvh1"></cite>

        歡迎來到隨州外國語學校高新校區!返回主站
        • 高新校區
          教學教研

        以研促思,發展數學思維——隨州高新區外國語學校小數組
        2022-03-15 15:55:49   來源:    點擊:

        以研促思,發展數學思維

        ——隨州高新區外國語學校小數組優秀課例展示

        圖1.png

          一、研究背景

          縱觀小學教材,無論在哪一個數學領域,計算都占有大量篇幅,其次才是把數學計算應用到實際生活中,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。而現在的教材,并沒有把解決問題作為例題,很多實際問題都出現在習題中,需要教師去整理,把典型的題型當做習題去新授。教師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,把習題中的解決問題當做練習去處理。雖然學生會解答,但多為模仿。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不能精準的理解題意,分析數量關系。遇到沒有見過的題型,模仿就失敗了。

          故此,小學數學的解決問題新授課,顯得尤為重要,需要我們去研究,拿出一般的課堂范式,上好解決問題課的新授課,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。

          二、研究價值與意義

          把“問題解決”作為課程目標,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,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,增強應用意識,提高實踐能力;能探索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,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,發展創新意識;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?!皢栴}解決”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,也是展開課程內容的一種有效形式,更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學習形式和應該具備的能力。

          三、研究目標

          1.有利于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及對數量關系的理解。

          2.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。

          3.有利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。

          四、課例分析及行動流程

          課例負責任人:鄒瑩

          成員:鄒瑩、吳紫慧、吳芬芬、馬月央、湯嶼、何曉紅

          課例報告:吳紫慧

          拍照攝像:湯嶼

          要求:所有教師積極參與磨課,提出意見與建議,優化教學環節,整理日常教學材料。

          行動流程:

          1. 組內研討,確定研究主題及課例展示人員;

          2. 確定課例匯報授課內容,并在組內多次說課議課;

          3. 開展課例展示課程活動并組織評課;

          4. 形成課例研究匯報。

          五、實踐過程

          授課內容:《相遇問題》

        圖5.png

          教學目標:

          1.會用線段圖分析簡單的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;

          2.理解相遇問題的結構特征,掌握相遇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;

          3.精力解決問題的過程,培養學生觀察、分析、歸納、推理的能力。

          教學過程:

          第一部分:復習舊知,引入新課。

          出示:1、一輛貨車每小時行駛60千米,4小時行駛多少千米?

          2、歡歡2分鐘走100米,他每分鐘走多少米?

          3、淘淘每分鐘跑100米,跑完300米,需要幾分鐘?

          學生說算式和等量關系式。

          師: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生活,進一步研究關于速度、時間和路程的問題。(板書:相遇問題)

          設計意圖:復習舊知,回顧路程、速度、時間三者之間的等量關系,喚醒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,為后面分析、解決相遇問題的教學做鋪墊。

          第二部分:分析題意,自主嘗試,展示交流,解決問題。

          多媒體出示題目:樂樂和歡歡兩人同時從自己家里出發,相向而行,樂樂每分鐘走60米,歡歡每分鐘走40米,4分鐘后兩人相遇。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?

          環節一:找數學信息,理解關鍵詞;

          1、學生讀題,找關鍵詞。

          2、理解關鍵詞“同時出發”“相向而行”“相遇”“相距”。

          學生上臺演示“相遇”。

        圖8.jpg

          師:在生活中,像這樣兩個人分別從兩地同時出發,相向而行,經過一定的時間后相遇,叫做相遇問題。

          設計意圖:通過學生的直觀演示,有效地幫助學生精準理解相遇問題的關鍵詞,使學生初步感知相遇問題的結構特征。

          環節二:畫線段圖,嘗試解答;

          學生獨立畫圖。

          1、同桌交流,說一說線段圖上的數量關系。

          3、學生嘗試列式解答。

          4、展示交流,學生講解思路。

          預設:

          方法1----- 60×4+ 40×4 =400米

          方法2-----(60+40)×4 =400米

          設計意圖:通過畫線段圖,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,理清解題思路,培養學生畫圖分析能力,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。

          環節三:歸納概括,總結方法。

          師生共同梳理,概括解題方法。

          方法一: 甲速×時間 + 乙速×時間 =總路程

          方法二:(甲速+乙速)×時間=總路程

          設計意圖:在歸納概括中總結方法,培養學生的觀察、分析、歸納、推理的能力。進一步理解相遇問題的結構特征。

          環節四:尋找關聯,建構數學模型。

          1、回顧“速度×時間=路程”,溝通解題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,體會“萬變不離齊蹤”

          2、師生共同總結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:一圈,二畫,三算,四驗。

          設計意圖:尋找新舊知識的關聯,打通知識的內在聯系,建構數學模型,培養學生結構化的思維。小結解題步驟,給學生解決一般問題提供有效的腳手架。

          第三部分:鞏固應用,拓展提升。

          看圖編題:

          1、

          

        image.png


          2、

          

        image.png


          設計意圖:“看圖編題”,進一步鞏固理解相遇問題的結構特點,內化新知。體會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的優勢。在逆向推理中,感受一題多變,發展學生的思維。

          3、思維拓展:

          1、 隨州市外國語學校初中部的環形跑道長800米,樂樂和軒軒同時同地背向而行,樂樂每分鐘跑220米,軒軒每分鐘跑180米,幾分鐘后兩人相遇?

          

        image.png


          設計意圖:思維拓展題,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。感受“化曲為直”的數學思想。

          第四部分:課堂小結,總結反思。

          設計意圖:問題開放,思維開放,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。

          六、觀課評課記錄。

          匯報課結束之后,全體教師集中進行了評課議課。

        圖21.jpg

          小數組馬月央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點評:1.課堂教學的設計獨具匠心,實用,高效;2.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,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,發揮了教師的引導者、合作者、交流者的作用;3.本堂課很好的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思維的培養,在評價和反饋時特別注重孩子的不同思維,及時的鼓勵、肯定,極大地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。

        圖22.jpg

          鄒校長對本節課進行評議和指導:

          1. 重視學生體驗、感知、表達、歸納的能力,不管是哪個學段的學生,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非常重要,學生能夠親身體驗、感知所學的內容,有參與感。這樣,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,主動去研究、去思考;

          2. 教師的準備工作很充分,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表達機會,能準確的、具體的去評價、鼓勵和引導學生,比如在課堂中鄒老師對學生說“你很會思考”、“你的圖畫的非常好”、“你畫圖用的尺子”等等,增強學生的自信心,對于學生的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;

          3.教學設計很完整、規范,教學目標、重難點、教學步驟以及設計意圖清晰明了。

        圖23.jpg

          最后,熊校長做了總結:一堂課要追求有效、高效。而評價一堂課是否有效,不能以教師是否完成教學內容、教學任務來判斷。要根據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,學生學得好不好,老師是否使學生在教師教育行為的影響下,在具體的教學情境當中,主動地去建構知識,主動地去探究知識,最后能夠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。學生有沒有主動地在參與,是評價學習是否有效的關鍵。

        圖24.jpg

          七、總結

          教學似登山,不在一朝,愿我們常磨礪,拾級層層遞。相信我們研究的腳步永不停駐,愿我們在追求理想課堂的過程中,能尋找更加美麗的教育風景,享受更有意義的教育幸福。

        通訊員:吳紫慧

        圖片:湯嶼、劉俊鵬


        相關熱詞搜索:

        上一篇:‘語’你同行,‘言’以致遠
        下一篇:智慧耕耘 幸福成長

          投訴建議

        通過Email將您的想法和建議發給我們

        建議:196838679@qq.com

        舉報:196838679@qq.com

      1. Copyright © www.loksmriti.com  鄂ICP備08006893號  
      2. 網站維護:葉睿 / 15337333444   隨州炎帝科技支持
      3. 久久亚洲先锋影像_亚洲 欧美 中文 日韩aⅴ手机版_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_中文字幕第一起页